提到南阜酒胶州人都会想到高凤翰,他是山东的骄傲,青岛的骄傲,胶州的骄傲。高凤翰(1683年~1749年),胶州大行高氏二股十一世,清代书法家、画家、篆刻家;山东胶州市三里河街道办事处三里河村人。又名翰,字西园,号南村,又号南阜、云阜,他一生仕途坎坷,但艺术追求永无止境,在右手病痹后,又用左手坚持练字。此外,在绘画、制砚、篆刻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高南阜一生才华横溢,笔耕不辍,以其超然的左笔书画、篆刻、治砚及韵律十足的诗文蜚声艺坛,并以为官清廉、同情百姓疾苦的高尚品质赢得世人的钦佩,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以“胶东五风”、“画坛七山人”、“广陵五君子”、“印坛四凤”、“画坛十哲”和“扬州八怪”之一美誉,驰名海内外。
高凤翰纪念馆位于胶州市南关办事处南三里河村委西。1993年由市政府投资兴建,1994年对外开放,1995年被青岛市市委、市政府命名为"青岛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被评为"青岛市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95年起连续被授予青岛市和胶州市"精神文明"单位称号。为了进一步完善馆内的设施,1998年以来胶州市政府继续投资对纪念馆进行了全面完善。纪念馆现占地17亩,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隶属胶州市博物馆。2001年9月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点。2013年11月20日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点
传统的中国人都讲究落叶归根,高南阜也不例外。据史料记载,1741年夏天,58岁的高南阜结束了在南方颠沛流离的生活,风尘仆仆地回到了家乡胶州,开始了退休后专心于研究书画的闲逸生活,虽然晚年生活穷困潦倒,但也过得有声有色,常以自酿家酒招待宾朋。
高南阜的好友郑板桥1746年调任潍县当县官后由于离高南阜家也近了,联系也是更密切起来,高南阜“跌岩文酒,薄游四方”;郑板桥“河桥尚欠年时酒,店壁还留醉时诗”,便可看出两人当时饮酒的知名度了。好饮酒之人,也专心于研究酿酒,高南阜先生自酿家酒由于其口感绵软甘冽,醇馥幽郁,被诸多好友盛赞,其研究出的酿酒技艺,在当时被称为著名的“高氏秘方”。
1749年高南阜先生逝世后,其族人为了纪念高南阜先生,将为其酿酒的老师傅们聚在一起继续用高氏秘方创建了高家烧锅酒。
1938年到1948年期间,日本侵略者占领胶州,由于物资极度匮乏,高家烧锅酒便停止了经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高家烧酒坊的老师傅们还经常聚会探讨重振高家烧锅的可能,由于常年战乱,资源匮乏、也没有启动资金,而酿酒又必须用粮食,所以重振计划一度搁浅,直到1955年,在那个火红的年代,胶县供销社为了满足市民的日常需求创建了酿酒班,由于缺乏技术人员,想直接把高家烧锅之前的老师傅们请来做技术指导,老师傅们知道后也是异常兴奋,兴奋的是高家烧锅酒终于又可以重出江湖了,但由于高家烧酒坊的老师傅们都年事已高,由于战乱能找到的也就几个人了,几位老人便带着自己的后代(周世福、韩廷智、张世仁、梁茂勋)到胶县供销社酿酒班上班了,胶州老百姓又能喝到纯正的高家烧锅粮食酒了。
1958年,大跃进时期,县政府将制糖、酿酒、淀粉合并,供销合作社酿酒班作为胶县唯一的酿酒班更是唯一采用高氏秘方酿造纯粮食酒的酿酒班被合并,成立了胶县商业局淀粉制糖酿酒厂,时年20多岁的周世福、韩廷智、张世仁、梁茂勋,因此幸运地成为酒厂第一批职工,当时和他们一起兴高采烈跨进酒厂大门的还有53名青年。
胶县酒厂开产后酒车间共有2个酿酒班,上述四个年轻人由于都从上一辈人口中继承了高氏秘方,加上在供销社酿酒班老师傅们的现场指导,再加上勤劳能干,很快成为酿酒班班长和技术人员。建厂之初,生产条件很差。用木头支起两个棚子作车间,按上四个烧锅,酒厂就算开张了。没有机械,几乎所有的工作都靠人工,铁锨、木锨、叉子就是梁茂勋们的生产工具,全厂唯一的机械是用来发电的40马力柴油机。就是在这样简陋的生产条件下,第一代青酒人生产出了酒厂的第一杯酒,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用高南阜先生高氏秘方酿造出的第一批粮食酒。
条件艰苦,设备简陋,工人却挥汗如雨,干劲十足。为不影响酒质和出酒率,需要尽快给蒸好的酒糟降温,蒸好的酒糟温度达到100多度,必须降到十五六度才能发酵。没有机械降温怎么办?只有靠人工方法降温。热气腾腾的车间里,梁茂勋和工友们创造出一套技术要领:“脚下清、锨带风、高三米半、72下一分钟”。这套要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容易,要把酒糟用木锨扔三米半高,且保持每分钟72下的频率,一般的小伙子抗不下来。但要保证酒的质量和出酒率又必须这样去做。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酒厂第一年生产瓜干酒100吨,胶州人从此喝上了自家酒厂酿造的白酒。
转眼到了1960年,自然灾害使国家陷入困难时期,酒厂碰到了成立后的第一个“坎儿”。四个酿酒班,停了三个,与梁茂勋一起的工友大部分谴回原籍,酒厂只剩下一个酿酒班苦苦支撑。忍饥挨饿的年代连地里的野菜、树上的叶子都被老百姓吃光了,酿酒所需的粮食当然成了紧缺物品,粮食酒产量也少得可怜。
1962年,随着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酒厂又从一个酿酒班恢复到4个酿酒班,生产能力逐渐提高。到1963年5月,重新焕发生机的酒厂在花行街(现杭州路顺德花园)也新建了厂房,更新了设备。上个年纪的居民都知道,当时那里有个益农铁工厂,酒厂就在益农铁工厂里。生产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车间立柱由木头变成了水泥立柱,车间也比原先宽敞明亮。酿酒工艺上采用了半机械化,粮食粉碎、蒸煮、发酵、蒸馏、串香入库比原先单纯靠人工方便多了。从1963年到1969年,酒厂每年完成国家规定的计划生产指标。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酒厂生产能力逐渐从300吨提高到1000吨。
这段时间酒厂生产的产品全部是散装酒,产品也没有自己的名字。当时国家处在计划经济时代,酒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产品生产出来后直接调拨给国营胶县烟酒公司,由烟酒公司负责对外销卖,烟酒公司当时在县城设立了北坛、坊子街、汽车站、小楼饭店等四个门市部,对城里居民销售。在农村,烟酒公司则把酒配给遍布各个公社的供销合作社。
老百姓钱袋子干瘪的年代,美酒换回的不全是现金。上点年岁的胶州人可能都有用地瓜干换酒的经历或者记忆,当时3斤上好的瓜干贴上两角多钱,就可以换回一斤酒。在相对贫困的年代,青酒伴随一代胶州人尝遍了生活的苦辣酸甜。
1969年,酒厂又迎来了一批新职工,现任董事长徐清丽就是其中一员,当时,年轻的她正风华正茂、意气风发。
徐清丽入厂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是化验,后来又担任了质量科科长。酒厂在80年代办过味精厂等几个工厂都不成功,走过一段弯路。1983年酒厂与味精厂“分家”,徐清丽被分到了味精厂,看到人缘好、懂技术的“小徐”分到了味精厂,酒厂的职工说什么也不同意,硬是把她“闹”了回来。徐清丽随后担任了酒厂生产科长。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胶县酒厂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酒厂开始推出部分瓶装酒,像一个出生后从未起过名字的娃娃,酒厂的产品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名字——“胶州白干”,酒厂还注册了“胶州牌”商标,值得铭记的是:这是胶州市历史上第一个注册商标。
胶州牌商标
今天看来,瓶装的“胶州白酒”包装简单,普通得有些寒酸,但在三十年前1.1元一瓶的瓶装酒无疑是一种“高档礼品”,因为价格比散酒贵,刚刚吃饱穿暖的老百姓平时还是买散装酒喝,只有走亲访友时才拎上两瓶“胶州白酒”,当然,像结婚办喜事等大场合,给客人喝瓶装酒才显得上档次。
1989年,酒厂实现了第一次搬迁,粮食酒生产车间搬迁到寺门首路郭家庄西侧。在此之前的1986年,酒厂开始试验性生产粮食酒,用高粱、小米、大米、玉米,后来又加入糯米采用“五粮”工艺生产粮食酒,从此青酒逐渐告别瓜干酒的生产时代,走上了粮食酒生产之路。曾经陪伴胶州人数十年的瓜干散酒也逐渐退出人们视野,代之而来的是青酒推出的众多优质的品牌酒。
浸润家乡文化,青酒将“南阜”文化与产品完美融合,研发成功了南阜系列白酒,受到消费者的广泛欢迎,并作为高档产品成为宴请外来客人的首选。南阜家酒的文化根基在于高凤翰,在于300年历史的南阜文化。作为地域文化主体应该为全体青岛人所认同一个品牌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艰苦培育。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白酒行业的品牌发展史更是可以看到,那些一蹴而就的品牌是没有生命力的,是很容易被击碎的。南阜品牌的诞生和发展充分验证了这个道理。
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酒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胶州有着历史悠久的三里河文化、大秧歌文化和高凤翰文化,“南阜”的优良品质构成了巨大的“文化力”。为此,青岛酒厂狠抓文化品牌建设,并围绕高凤翰和胶州秧歌两大主题做文章。
1984年7月,徐清丽从省轻一厅举办的生物化学培训班学习归来,旋即又被任命为酒厂副厂长,主抓经营。她上任后,产品销售从200吨起,连续跨越年销售400吨、700吨、1000吨、1400吨关口,几年时间青酒年销量达到了1700吨。
“质量是企业在技术、管理、市场、效益、信誉等方面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的形象和生命线,任何企业要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抓好自己的产品质量,打造独具特色产品。”上任伊始,在整个社会尚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氛围的大背景下,徐清丽和她的团队率先举起了质量大旗、创新大旗帜,鲜明地提出实施品牌战略,并将其作为酒厂创业时期的最高目标和企业长期生存发展的前提。
观念创新、思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营销创新……对青酒来说,在“掌门人”的指挥下,一项项创新是一场场胆识、智慧与风险的搏弈,也是“奇迹”诞生的必由之路。
山东省目前有百酒生产企业100多家,面对白酒行业日趋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徐清丽认为,在工艺日趋接近,白酒类产品差别越来越小的情况下,要想脱颖而出,必须走个性化的道路,市场呼唤个性化。
1992年原轻工部副部长于珍同志题词
通过广泛的市场调查,青酒决定创新产品模式,走生物产业链之路,打造健康品牌,公司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进行生物工程链产品的研发。以科技为依托,融合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的酿酒工艺,历时3年的研发与反复试验,于2000年隆重推出了全国第一家海洋螺旋藻南阜生命酒,一举填补国内白酒空白,引起了同行及专家的高度关注,荣获了青岛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一等奖。优质粮食酒基与营养结构成分的完美结合,使南阜生命酒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消费者均把此产品作为地域形象产品,作为宴请外来客人的首选,受到一致好评,同时还打入了南方市场,开辟了全新的营销领域。
中科院曾呈奎院士主持螺旋藻白酒系列鉴定会
2004年,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全球环境基金共同援助我国的第一个沼气工程示范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在青岛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投入使用。青岛酒厂由此成为青岛市造酒行业中第一家全部实现零排放的企业。
2005年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开发了九九南阜养生酒,实现了饮酒与健康的完美结合,吹响了进军保健酒市场的号角;
2008年,首届中国秧歌文化节在胶州成功举办,公司打响了“国字号”文化品牌,以此为契机推出了五粮型“红秧歌”生态系列酒;
2011年1月19日芝麻香型白酒开排生产,在出酒率及口感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平,酒样经景芝酒厂国家级品委品评鉴定,获得一致好评。从高档粮食酒的投产到芝麻香型白酒开排生产,新工艺的研发,实现了新的延伸。产品实现了新的提升。产品的香型,由以前单一的“浓香型”发展成为现在的“清香型”、“浓香型”、“芝麻香型”,各种不同香型的个性化质量特征成为市场消费新的质量诉求点。
双轮发酵是青岛酒厂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个比较有特色的酿造工艺,其特点是酒醅中的香味物质得以转化。所谓“双轮发酵”工艺,即第一轮发酵成熟的酒醅出窖,采用科学的回酒翻拌方法,加入特制优质大曲和微生物菌种再入窖进行第二轮发酵,总发酵期长达140天。通过双轮发酵可淘汰转化有害成分,增强和提高对人体有益的成分,达到脂类平衡,并使得酒体清凉透明、香浓幽雅、诸味协调,酿出的酒体质量高,口感正。在酿造过程中,他们还在曲种上进行科技攻关,终于研制成功了当今白酒发酵最先进的“包包曲”。此曲在发酵中能产生上百种芳香成分,形成与众不同酒质和风格。
群众夸“真粮真米实曲的好酒”。公司在坚守“纯良酿造、质量立企”信念中,坚持把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不断地开拓创新,塑造了“南阜”、“红秧歌”等一个又一个不倒的品牌。徐清丽以坚强的自信始终坚持着一个南阜品牌建设方针:“自我生产,自我酿造,自我培育”,筑就了南阜品牌的深厚根基并赢得了远大的品牌发展空间。历史为我们验证,徐清丽的决策显示了一个当代女企业家远见卓识。
市场的拓展,消费群体的不断壮大,产量成为青岛酒厂进一步发展的“瓶颈”。2011年9月,青岛酒厂实现了第二次搬迁,新厂一期建设发3万平方米的车间,研发技术团队增至60人,白酒包装生产线由原先3条增加至10条,生产能力达到了原厂的3倍。借助企业搬迁改造的有利契机,酒厂加快科技创新和新品研发进程,新推出南阜生命吉祥、如意系列酒和秧歌红系列酒,凭借良好的口感和浓郁的文化特色,得到消费者的一致认可。
“青酒人”说自家有三件“宝”:一宝是“纯粮酿造”、二宝是“陈年窖泥”、三宝是“南阜神泉水”。
在酿酒届有句行话叫“粮是酒之肉,曲是酒之骨”。可见,原材料的选择是酿出好酒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胶州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早在5000多年前,已经有人类在这里开始了垦荒植谷的早期农耕。这片中华农业文明的起源地用她肥沃的土壤,孕育着小麦、玉米、高粱等品种丰富的农产品。
青岛酒厂依托胶东粮仓的独特优势,以其天然、绿色、无公害的原生态农作物作为酿酒的原料,成就了南阜系列白酒的纯正品质,一直以来被消费者所接受,成为社会公认的“放心酒”。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许多白酒生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迅速回笼资金,都或多或少地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然而,青岛酒厂并没有在这种竞争中随波逐流追求急功近利,他们依然坚信着市场“优胜劣汰”的法则,高举企业“纯粮酿造、质量立企”的旗帜不动摇,以打造企业常青业绩的心态,以做事立业长远的眼光抵挡了眼前实现利益的诱惑。
商场如战场,尤其是白酒行业,更是千帆竞发,群雄逐鹿。面对大量外地酒的涌入,白酒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危险时时威逼着企业,要生存,就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发展,就要勇立潮头。
徐清丽细心调研市场,率领企业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抢滩”冲锋。公司建立了自己的粮仓,使原料的充足供应有了保证。每当农作物成熟季节,这里便车水马龙,一片繁忙,为年生产囤积存粮。
酿酒和品酒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酒是具有地域性的。而酒的地域性追根究底体现在原料作物、窖泥、水和空气所组成的地域独特性上。南阜系列酒不仅仅得益于原生态粮食,更得益于这里甘甜清冽的山泉水和陈年窖泥。
在风景修理的市区西南约30公里处的偏僻丘陵山区,有一个小村庄,它就是张应镇东安家沟村。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百姓世代耕种。有史以来,这里得天地之精华,撷自然之灵韵,林木茂密,寂静清幽,泉水自地下汩汩而出,水质晶莹清澈。“佳泉出美酒”,青岛酒厂酿酒所用水源取自张应镇东安家沟村的南阜神泉。当地流行着一种歌谣:喝神泉,赛神仙,既祛病,又延年。这个小村老人寿命几乎都在80岁以上,成为当地远近文明的“长寿村”。南阜神泉所出的矿泉水含锶、偏硅酸、硒、锂等20多种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甘甜清冽,而不受任何污染,是酿酒的上乘水源。用神泉矿泉水酿造的南阜系列白酒窖藏真实,口感浓郁,绵甜净爽。
“千年窖泥,万年槽”,窖池的数量和窖泥的质量决定了白酒的酿造能力和酒质的高低。南阜酒的窖池全部用专用粘土筑,四周和底部附有厚达20厘米的窖泥。每批原料要在窖池发酵两至五个月。通过周而复始的轮转滋长,变成了孕育美酒的温床。窖池内发酵产生的浆水不外泄,而深入窖泥中的水分又足以满足微生物生命活动对水分和营养的需求,整个过程顺应自然交替规律,使五谷之精华与四季之华韵融为一体,达到天、地、人三者的和谐统一,充分凸现出产品的纯粮酿造和绿色健康的特色。
有人不仅要问,青岛酒厂股份有限公司起家才五十几年,哪里来的那么多“千年窖泥”?其实在创业初期,青岛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曾经投巨资到名酒厂家购买千年窖泥。现在这些窖泥已是青岛酒厂股份有限公司的无价之宝,也是青酒质量保证的基础,因为这些窖池和窖泥形成的大量极具酯化功能的独特菌群,正是这些特有微生物形成了南阜家酒的独特醇香。
深厚的胶州大地赋予了青岛酒厂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正是原生态原料,无污染矿泉水,经过千年窖泥发酵,青酒以其“清醇甘冽,回味绵长”的口感深受消费者好评。
酒是一种商品,更是一种文化。在继承传统酿酒工艺、创新产品的同时,青岛酒厂将“南阜文化”和“家乡情怀”融为一体,以“蓝色大青岛,百年南阜酒”的品牌诉求,构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名牌战略,提升了品牌的美誉度和含金量,培养了一批批消费群。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知名度打开了市场,美誉度培育了坚定的消费群,企业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但是公司意识到,仅仅依靠丰富的产品线 和个性化的产品并不足以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青岛酒厂并没有陶醉于已有的成绩,而是勇往直前,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奋进。
名牌是企业发展的最大资产,他们抓住著名商标这一机遇,借用知名度带来的口碑扩张效应,扎扎实实做起了扩大市场的文章。厂商联合,薄利多销,依靠主渠道,组建销售网络,营销网络迅速在青岛及省内部分地区铺开,公司在周边地区刮起了一股强劲的名牌旋风。
名牌不是护身符,名牌是以过硬的质量支撑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青岛酒厂把质量作为维持名酒形象的根本。他们在质量保证体系上,制定了严格的生产工艺流程及工艺质量控制标准,引入现代化大工业的科学管理方法,使生产实现了程序化、标准化。先后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生产规模上去了,管理水平必须同步提高才能保证企业健康发展。2011年9月,公司将青岛酒厂有限公司改制为青岛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借改制的东风,进行企业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优化运行模式,青酒公司经营正向着管理现代化、技术创新化、品牌强势化、发展多元化、集团规模化的方向发展迈进。
目前,公司已形成以粮食白酒为主,集塑料制品、矿泉水、食用酒精等五大产业框架,积储了强势的发展后劲。南阜牌商标自2004年起被认定为山东省著名商标。主导产品“南阜”牌白酒先后被评为青岛市消费者放心满意产品、山东省优质产品、国家质量卫生全面达标食品。螺旋藻白酒的研制与开发项目被评为胶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薯类酒精废液综合利用项目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科技进步优秀项目。公司被评为青岛市百强民营企业、青岛市清洁生产企业、山东省白酒行业综合实力三十强企业、山东省消费者满意单位、全国食品工业科技进步优秀企业等多想荣誉,南阜品牌更是于2015年取得中国驰名商标的荣誉。
我们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一旦人们提起大青岛的文化根基时,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想起南阜文化,也许这就是南阜品牌的价值所在。300年的南阜文化是胶州的历史瑰宝。